“学历贬值”现象普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也是部分同学在毕业时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的主要原因。一个选择后面往往紧跟着另一个选择,隐藏在“学历贬值”现象之后,还有着另一个“研究生鄙视链”的难题。
首先是根深蒂固的“专硕学硕鄙视链”,从2009年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起,一条无形的鄙视链就已暗暗成型,那就是很多学硕的同学会认为选择专硕是一种“退而求其次”,就连职场上也会暗暗默认这种情况,尽管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优化调整,这种现象已经渐渐在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专业仍旧存在着此种现象。 另外一条鄙视链则是比较明显甚至愈演愈烈的“本科背景鄙视链”。在保研过程中一系列招生活动里,我们不难看到高校对本科背景的看重。 如华东师范大学某院在夏令营营员选拔条件之一就是:全国“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及省部级重点高校教育学等各类人文社会学科本科三年级在校生。 无独有偶,上交某院也在去年夏令营营员申请资格中明确提到: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及以上学科。 并且此类鄙视链不仅在保研过程中存在,在就业被选择中也存在着此类现象,百度贴吧中有网友上传过这样的一份就业鄙视链: 很多优秀企事业单位招聘,最低的要求都是“双一流”,不然就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 鄙视链不仅存在于高校及企业中,部分硕导博导不可避免的身处其中。在大部分导师甚至是学院看来:保研>考研 本校>外校。 举个栗子:清华大学土木系,每年考研给到的名额都少得离谱,大部分名额均给到保研。 尽管不想,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确实存着以上种种现象。虽然一直在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发展方案来看,计划要在2025年把专硕的招生规模扩大到所有的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通过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拟录取数据来看,“学硕缩招、专硕扩招”已成大趋势。 比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从2022年起将不再招收学硕研究生,顶级名校如此动作,这就释放出了一定信息。 这或许与教育部网站在2020年9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难逃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政策信息。 从意见中提及的第7点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还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接下来的研究生都将会持续扩招。通过上一轮各大高校的推免拟录取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全国高校将稳步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而意见中的第9点内容,明确表示将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未来研究生学科专业内容的培养方向将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新兴学科前景可期。 国家大力发展的专业,其优势将不仅体现在招生方面,就业方面也将如此。 意见中第8点明确指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 专硕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应用实践性强、培养方向倾向于经济社会发展热门方向、能够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相比较学硕有更高的扩招容纳度。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新增硕士学位以专硕授权点为主。 通过意见中的第13点,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考研难度将持续增加,直博招生比例也将持续扩大,这样一定程度上将研究生的“量变”推动为“质变”。 不仅如此,北京市教委会教育委员会在2021年6月16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表示新增学位授权向交叉学科等倾斜,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且2021年12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中表示在新增研究生招生倾斜方向的同时还将在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区建设重点机构。 通过上述政策,我们可以对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及相关情况略窥一二。 1.硕士研究生扩招是大趋势,其中专硕扩招幅度更大。 2.专硕在扩招的同时,也会提高考核要求。 3.直博生规模将持续增长,高精尖领域更甚。 4.直博生持续扩招,有效压缩人才培养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研生读博机会。 5.“量变”转“质变”,保研考研难度或将有增无减。 6.大力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将成为热门专业。 7.部分专硕学制变为三年,其自有的时间优势将不复存在。 8.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区相关院校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值得期待。 同学们一定要结合政策,联系当下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做好个人定位,避免教育错位,造成资源浪费。 另外,尽管当下社会已经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但某些“鄙视链”的存在也会产生部分影响,建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能选择保研尽量选择保研。 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往梦校,拥有一个可期可爱的未来! 更多信息,请私聊我,进群(微信号:aiyujieji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