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申请阶段,往往为了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对院校和导师做出了种种承诺和保证,但一旦手中攥得多个offer后,有些学生就可能突然改变态度,对之前许下的诺言不再重视,随意反悔退出,对由此给招生单位和老师带来的诸多麻烦视而不见。这种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可能会令其被列入院校的“失信名单”。
针对这一现象,网友们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学生在择校过程中过于追求投机取巧,急于攫取多个offer,一旦得手就毫无诚意,这种浮躁和功利的心态注定难以在学术道路上走远;另一方面,也有网友认为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太过严格,双方都应当互相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下联系导师时需要注意点什么。
导师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性
更大的录取率
很多保研er会早早地就联系导师,所以导师也会预先安排面试筛选学生,导师在面试和评估学生时,除了考量学生的学术能力外,也会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谦逊有礼、勤奋努力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导师的青睐。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会让导师对该生留下积极正面的评价;其次,导师们往往更希望招收态度端正、能服从指导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在联系过程中给导师留下了负面印象,例如反复无常、理由缥缈等,导师自然会对其能力和品行产生质疑,影响录取意愿。再者,名师手下通常名额有限,面对众多申请者,导师需要根据有限的名额从中精心遴选。一个给导师留下好印象的学生,无疑在这一过程中会占据优势。
未来更多的学术指导和支持
保研阶段联系的导师,很可能就是读研期间的导师。一位优秀的导师,将在学生的研究生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导师不仅是科研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术思维和人生观念的启迪导师。如果能在联系阶段就给导师留下好印象,导师自然会更加乐于投入时间精力,耐心解惑指导,分享他们宝贵的学术经历和见解。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将让学生获益良多,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科研素养和能力。反之,如果一味地与导师唱反调、争论,或缺乏尊重礼貌,势必会被导师视为难于沟通的学生。届时即便被录取,也很难获得导师的真传帮扶,学习和科研之路就会显得更加孤独无助。
在“导师圈”留下好风评
在学术圈内树立良好的声誉和风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留给导师一个好印象,不仅能在读书期间获得导师的悉心指导,甚至在毕业之后继续获益。学术界是一个小圈子,导师在这个圈子里有着广泛的人脉网络。如果学生被导师拉进了“失信名单”,可能其他院校的相关导师也会了解到此事。所以良好的口碑很可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助力,让更多学者和同行认可和支持自己。相反,如果学生表现不佳,对导师缺乏基本的尊重,这无疑会严重伤害学生在学术界的声誉。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负面的评价和信息更是难以遏制传播。一旦树立了负面形象,学生今后想要在学术界立足就会面临重重阻力。
如何联系比较合适?
邮件联系
邮件联系确实是最直接、正式和专业的沟通渠道。首先,我们要通过院校官网或公开信息渠道查询到导师的工作邮箱,而不是直接使用导师的个人邮箱,这样更为正式。在写邮件时,要注意使用得体的称呼和礼貌的语气并自我简单介绍。邮件的主题要简明扼要,阐明来意。正文部分则需要围绕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兴趣爱好、未来计划等作适当阐述,表达出自己对导师的研究方向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导师一定的思考和回复时间,不要炽热催促。如果一段时间未获回复,可以适当再次沟通。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谦逊有礼、耐心等待的态度。
电话/短信联系
向相熟的学长学姐打听导师的联系方式,也许能获取到导师的手机号码或微信等直接联系途径。即使获取了导师的电话号码,首次联系时最好还是以发送短信的方式先行打声招呼,简单地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如果导师回复并表示可以通话,再拨打电话更为合适。通话时要谦逊有礼,注意言行得体,避免冗长或唐突。若导师表示暂时不方便通话,则不要下意识再次打扰,而是耐心等待导师的进一步回复。不过在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还是建议以不太直接的方式联系为好。
让相熟的人帮忙引荐
人脉关系在学术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恰好认识与目标导师认识的老师或学长学姐,不妨可以请他们出面为我们引荐认识。熟人的引荐不仅能打开导师的防备心理,更能让双方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开始交流,避免生疏陌生的不适感。当然,在寻求引荐时,我们需要先行调查和了解清楚对方与目标导师的关系好坏。如果关系融洽,再征求对方是否愿意牵线搭桥,以免引来反效果。另外也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简要情况介绍,让引荐人对你有所了解。
面对面交流
如果有参加夏令营等活动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与感兴趣导师当面交流的良机。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成果,准备一些切入点问题。这不仅能让你主动展现出对学术的热忱,也是向导师自我介绍的好时机。在导师的讲座或者研讨课环节,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恰当地提出疑问和看法。这需要你对该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同时,问题要环绕核心,言简意赅,不可漫无边际或无的放矢。导师对学有渊源、思维缜密的学生往往更有好感。
无论选择哪一种联系方式,如果不是确定百分百要去该院校,都要注意不要轻易许诺,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多个选择时如何取舍?
客观分析每个选择的利弊得失
面对多个选择,我们要全面权衡每一个选择带来的收益和代价。要考虑到每一项可能带来的影响及递进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只看眼前得失。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实力,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个。
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终极目标
每个人的追求和人生目标不尽相同,这是我们取舍选择的出发点和指引方向。我们要审视自己最渴望的是什么,比如事业发展、家庭幸福,还是单纯的生活品质等。只有明确了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冲突的选择面前分清主次。
寻求他人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一个人的视野往往是有限的,在重大选择的关头,不妨向恰当的亲友或专家请教。他们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知识能让你看到自己所忽视的地方。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完全听信别人的建议。
派派说
总的来说,在联系导师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应该以相互尊重、诚信为先的原则行事。作为求学者,我们要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承诺负起责任,不能存有投机取巧的心态。同时也要尊重导师的时间和精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