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派
保研派 保研派
首页 / 保研资讯 / 保研加分项 / SCI论文从入门到精...
SCI论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课之论文语言
保研派
2022/12/22
保研派
154
保研派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01

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啰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


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


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


有时候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绉绉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作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02

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


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




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保研派
保研派
保研派
保研派
分享到QQ
保研派
分享到微信
保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