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各位保研er,相信大家都在为心仪的学校而备战努力着。 如大家所知,绩点、竞赛、四六级是决定保研能否成功的硬实力,但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素质与品质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很多阅人无数的牛导,对后者的考察大于前者,推免生本科期间花花绿绿的履历在他们眼中并不那么绝对。 基本素质要求: NO.1 扎实的学科基础 一名优秀的本科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至少对本学科的大框架非常熟悉,核心专业课了如指掌,一方面这是面试过程中的重头戏,另一方面这是一名老师对学生最直观的了解,基础好,更便于你后期做出成绩。 考核方式常见于专业课提问、或者专业笔试。 NO.2 拥有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虽然面试过程中涉及到听说,但是实际读研过程中,能否读懂外文文献以及能否写出合乎科研格式、语法的句子和文章,是导师非常看重的基本能力。 考核方式常见于英语笔试与面试 NO.3 出色的自学能力 出色的自学能力包括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硕士阶段的自学能力并非应付考试的能力,许多高绩点的学霸到了硕士阶段泯然众人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期间,贯穿着对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研究生阶段就是自学能力的应用和提高。硕博阶段又得学习更有难度的课程,掌握更有难度的实验或者技能。 任何一个研究生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归纳学习每篇文献、前人思路,并且这个过程导师能给予的帮助少之又少,全都看自己。 NO.4 沟通能力 现在来说,课组、团队概念越来越被强调重视,清晰明了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让导师同学了解你、了解你的观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沟通不利而造成的师生隔阂有许多反例,需要引以为戒。 某些学校夏令营设置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更多的就是在考察你的交流沟通能力,平日可以试着和周围小伙伴对某一话题进行模拟演练。 NO.5 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硕博期间会深度培养这方面能力,最好可以提前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该方面的能力。(笔者在天津大学(土木)面试过程中,就遇到过老师提问了一个发散问题“你怎么看待可乐装在瓶子里和牛奶装在袋子里”,我当时胡诌了半天也没答到老师的心坎里,非常尴尬。旁边的同学答的很好,“可乐作为碳酸饮料成本低廉,其实最大的成本就是玻璃瓶,玻璃瓶可以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其实这个无关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就是看个人的发散思维,没有固定答案。未来的科研也是这样,实现结果的路径并不唯一。 基本品质要求: NO.1 肯干、勤奋 这是通往科研成功、人生成功的必备品质。主动性可以促成一位学生更多的产出。 NO.2 老实、诚实 这是一切的根本和基础。任何导师都会把老实和诚实作为培养学生的底线,导师也非常恐惧招上来一个没有原则、不诚信的学生,研究生未来的每篇文章都会挂上导师的名字,学生心急如焚渴望成功,投机取巧而造成的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导师学术生涯。 一名导师宁可招一名愚钝的学生,也绝不会招投机取巧火中取栗的“天才”。(笔者在面试哈工大时,面试老师曾问笔者你怎么看待那些花钱发水刊的行为,这种问题其实就是在考察你的学术秉性,切忌正反面作答) 反面教材: NO.1 骄傲狂妄 硕博阶段是个新的开始,本科取得的成绩已成过去。不管是面试过程中,还是将来同课组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谦卑低调永远是好的品质。过分强调自己本科取得的骄傲成绩,其实会引起导师们的反感。面试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一定要拿捏适度。 NO.2 华而不实 夸夸其谈 不管是面试还是做学问,遇到不会的问题,努力一下试着回答,如果实在触碰到盲区,可以选择坦然回答“不会”,如果夸夸其谈表象内容给自己“挖坑”,然后面试老师对深层进行追问,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难堪和丢分。 老师提问你一些履历问题,可能某些履历你可能是项目的第五六负责人,并不明晰其中的过程,此时你胡诌一通,被老师看出破绽,然后一下把你问住了,极可能印象分大打折扣。 建议在参加夏令营、预推免前一定要把每项履历项目论文弄懂弄透,千万不要为凑数摆履历,容易“挨削”! 总而言之,很多素质和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端正态度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锻炼,面试过程其实只是把你优秀的品质素质呈现给面试官的一种形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更多信息,请私聊我,进群(微信号:aiyujieji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