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拟投期刊
有些宝子觉得,我得先想好研究问题,先做实验,先写论文,再去想着投哪本期刊。但秉承着目标导向,如果想以发表一篇SCl为目标,不妨先去选择好一本或几本意向期刊。 这样的好处是: ①了解期刊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把它们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更能得到编辑青睐; ②熟悉期刊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格式,自己写论文时,就可以直接按照这个格式写,省得后期调整。
2.确定研究主题 在了解期刊的感兴趣方向后,咱们就可以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在找研究问题时,也有一些技巧: ①结合导师的课题,一般导师课题会有一些sci的发表要求 ②关注期刊的征稿和special issue,写相关主题投中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发表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3.读文献 1)先看摘要确定阅读方法 当我们在读文献时,先要读摘要,而我说的5分钟把握文献要点,也是靠读摘要实现的。写过几篇中英文论文后,我逐渐明白,摘要才是一篇文献的灵魂。想要提高阅读效率,5分钟内把握文献要点,就要学会读摘要。 我觉得,读完摘要我们需要挑出以下内容: 研究问题+创新点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包括时间/地点/人群... 研究核心发现 研究启示 如果我们明确了这些,那文献要点也就掌握了。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这篇文献是否值得我们精读,还是只要挑重点速读就可以。 2)明确目标,挑重点 判断一篇文献是否需要精读,我的标准是: ①文献与研究主题相关程度,高度相关要精读 ②文献作者是否为领域内大佬,大佬文献要精读 ③高被引/经典文献/与研究相关的综述要精读 明确目标后,也要有阅读的先后顺序。 研究背景熟悉的文章,我会先看图表,再读讨论和结论,再看时间是否读引言和综述 经典的文献,我会先明确研究问题,按顺序依次读,体会大佬的逻辑脉络,也是一次文献写作的训练 3)带着问题和思考 最后,我想说读文献只是手段,从来不是目的。我们要始终带着问题和思考来读文献。我一般会在读文献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献的方法是否可以套用在我的研究中 ②文献有什么不足?我的研究有没有?能否弥补 ③文献中是否有观点可以引用?是否有观点和我的研究相冲突,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才能起到读文献的作用。
4.论文写作 论文也是要拼颜值的! 编辑的原话就是:Please expand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gure 2. figure2是我数据分析结果的展示图,看起来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不上档次,但是如果你想投SCl,或者核心期刊,文章里面图表一定要做的漂亮一点!排版一定要工整,清晰度要高,当时修改的时候为了图片好看些,尝试用了三个不同的统计学软件比较图表风格,还买了WPS会员力求高清。自己做出来后真的感叹,同样的结果,原来呈现的好看真的给人的感觉也会完全不一样。 语言一定要native! SCl会有专门的对英文表达的审核标准。投稿前一定要找有发SCI经验的老师帮忙修改语言。在投SCI时,好的英文表达会让编辑印象很好。我的导师认认真真帮我一句一句的看,简直棒呆。如果导师没时间,找@推免保研加分派,我们都有专门的论文指导哦!修改润色投稿一站式解决烦恼~ 很多人会忽略参考文献! 但是其实SCI对参考文献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这次编辑的意见之一就是: Please,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to define metabolic syndrome。就是要求我换一篇更好的引用文献。一定要引用SCI,影响因子高的,或者本专业的知名期刊,我是医学专业,本专业质量很高杂志,比如柳叶刀,JAMA之类的,我引用文章的时候就尽量挑选这类的。 认真仔细记录写论文的所有细节流程以及所有修订版本! 这个方面如果做的很不好,修论文的时候就会宰大跟头!如果编辑问及一些论文写作过程的细节问题,你会发现你根本记不住并且也没保留记录,你到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回复,论文每修改一个版本都要保存,标明日期好好整理,你永远不知道哪天你会突然用上!另外论文返修也是要提交一个Clean版本和track change版本的,所以一定要保存修订版! 最后一点就是,有一个好的导师真的很重要,我的导师从我开始写论文到投稿到返修真的一步一步带,期刊也是她帮我选的,到后来怎么投稿,细节到怎么上传文件投出去.
5.确定发表周期 从功利角度来说,发表sci论文有以下好处: ①评奖评优加分 ②保研简历加分 ③参加学术会议但是申请这些都有截止日期,那么清楚sci的发表周期就很有必要。 自己投稿,预留1年时间 一般来说,前期确定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做实验、写初稿、修改润色这些都不算。从把稿子投到sci编辑部开始,1年能见刊属于正常情况。因为投稿后还得经过编辑初审(1周)、外审(3个月)、退修(2个月)、修后再审(3个月)、接收等待排版( 1个月),最后才能见刊。